----读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浮想六记
初读金冲及教授《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是抱着回顾上世纪家国苦难兴亡纪实的目的而通览的。全书二十九章,四卷册的厚部头史书,每天抽空翻阅部分章节,不知不觉近两个月过去了。当这四册厚重的史典终于阅览到最后一页最后一段,金老的感喟也映入眼帘:
“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就像一幅波澜壮阔、前后相续的漫长画卷。经过一百年惊涛骇浪的艰苦跋涉,不管中间有过多少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痛苦,中国人终于从愤怒和痛苦的二十世纪初走出来,重新掌握住自己的命运,步入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没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持续不懈的奋斗,便没有今天中国的一切。这是二十世纪一百年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不容我们遗忘的。”
----不容我们遗忘!
阳光下欢乐的歌唱者似乎总是因风雨已过而忘记曾经的凄苦。读完这一段老人回首历史发出的感慨,合上厚重的史书,恰逢党校开展学党章主题教育和“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如果把这两个活动所赋予的主题契合在一起,正好可以把党章拟定、修改的历史重置于二十世纪的百年沧桑巨变中,回眸在历史的几处关键拐点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金老论史的观点:
“一切言论和主张,都在丰富的实践中经受检验。它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说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谬误。”
掩卷回溯,笔者撷取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诞生党章的二大、大革命前夕的三大、迎接抗战胜利的七大、有力推动“拨乱反正”进程的十一大、把创新成果写入党章的十八大等几个历史交汇点,以党章为主线,在世纪风浪中逐一回顾与展开中国共产党踏在时代脉象上的律动。
一、创世记 湖面飘歌
假若光阴倒流近百年,上海城市弯曲的弄堂里,七月暑热,依旧蒸腾得柳枝上知了嘶鸣不歇。
历史给予一种关键节点酝酿氛围的布景,就是在普通的场景中隐匿着某种玄机。
20世纪的前叶,中国的民众陷入难以摆脱的噩梦泥淖。一个拖着病体的没落皇族封建统治集团,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康有为曾托古改制,著《大同书》描绘他理想中的极乐天堂,最后在维新失败的阴影中重归攀附皇权的旧梦。书生谭嗣同企图破壁猛击,也不免悲叹:
世间万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们失败了。但失败的岂止这群激昂志士。
关于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席卷的波涛,在20世纪的风潮中,也曾因孙中山一举推翻封建帝制而袭来一阵浓云骤雨。但是,阴霾依旧久久不散。著名世界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评价:
当时掌握了实际权力的官僚和军阀,“把中国拖进了野蛮的无政府动乱状态中。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全球通史》下卷第588页)
是时候让一群沸腾着改造旧中国的热血、寻求真正的救国道路、由新理论武装思想的年轻人登场了。
1921年7月23日,他们就这样选择了上海、法租界,在自己的土地上被洋人圈起来的地盘,相对隐秘周全,适于商议的一处小楼,来聚谈他们心目中最热烈的憧憬。
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何叔衡45岁,12人平均年龄28岁,风华正茂,意气飞扬。因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位同道者的重托,要在此处点燃昭告天下的火焰,并开始书写全新的历史篇章,在接连9天的7次会议中,他们秘密而兴奋地通过了一个正式的文件--《中国共产党纲领》,逐一落定了这个新生组织的名字、性质、工作计划。
法租界的暗探一度阻断了这一庄严的议程,但是,会议的最后一天,嘉兴南湖一艘游船里,还是抑制不住飘起兴奋低沉的歌声: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声音喑哑到不能让湖水泛起一丝涟漪,但是后来,人们都清楚地知道了这艘游船,永久地停泊在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史册的湖面上。
这是一艘红色的游船,标识为代表着团结劳苦大众一切力量的镰刀斧头,即将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中国的未来。
二、急先锋 漩涡求索
一年后,这一支新生如朝阳般蓬勃的年轻队伍,又一次召集了自己的12名代表召开第二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不同的是,经过一年殚精竭虑的准备,这支队伍的力量在迅速增长,从原来的全国50多名成员发展到了近200名。
如果说,去年此时,最后所确立的正式文件《中国共产党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还没有明确一个独立政党所应有的章程,只是明确了组织的性质、领导机构和当前工人运动任务,一年后的又一个7月,一系列组织章程的决议和正式文件明确产生了。
《中国共产党章程》拟定了加入组织、发展组织的条件和言行规章,全体成员为之奋斗的目标: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通过党章告知全体组织成员,这个组织,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你要时刻牢记使命,你是一名:
“无产阶级运动之急先锋!”
加入这支队伍的纪律要求严明,审核程序严格,批准由组织机构执行。章程强调各项组织纪律并对严重的违纪行为给予开除的种种规定。
回顾这种实体性规定加上程序性规定新章程的诞生,与当时风雨骤来的形势密切相关。
新世纪的到来,并没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一线希冀。世纪开篇仍然密罩着甲午战败的屈辱。戊戌六君子的血祭,八国联军的入侵,让渴望民族觉醒的人们期待一场世纪变局。尽管清王朝被辛亥革命一举覆灭,然而民主旗帜并没有真正插上总统府的最高处。
革命的风潮涌动,五四运动所树起的先进思想的标杆,催生着新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民众力量的崛起。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宣告: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倾扣在民众头顶的乌云裂开一道金色的罅隙,经过思想洗礼的人们显示出惊世的力量,先进的知识分子呼号起来了,工人阶级爆发运动风潮,大批学生走上街头----一切剑指旧时代,追寻属于新世纪的光明----急先锋们,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奏响时代最强音,变革的武器就在自己手中。
中国共产党,这支新生的政党,就这样在大革命的漩涡中开始了激流勇进的探索历程。
三、南国行 风暴之前
1923年6月,南国,春园。两栋幽居在小巷中的红楼。30余代表秘聚羊城,420名党员遍布全国。
依然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这一次马林的使命是,促议国共两党联合,携手共同加速革命步伐。
南国湿热的夏季似乎并不影响代表们更加热烈的讨论,这次,他们讨论的不是自己的壮大,更多的是关乎国共两党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点燃大革命的灼灼烈火。他们期待:让中国革命的狂风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红楼里,代表两种观点的双方激烈争辩着。张国焘、蔡和森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投反对票。认为这会使这支队伍思想混乱,立场不稳。另一方则倡议以大局为要。马林、陈独秀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全体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加入国民党,以国民革命为当前第一要务。在“左”倾与右倾道路的摇摆中,最终达成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来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的决定。
舍小利而顾大义,以成就两党共谋中国革命未来的图景。
中国共产党三大第一次修改了党章。这次的修改,一是为了避免在吸收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共产党扩大阵营时,肌体有可能受到的不良侵蚀,二是把党的动力放置于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形势中,把共产党自己的能量从狭小的圈子中释放出来,在合作中强大,在复杂的斗争中获取成长的经验,昂首向着更广阔的国民革命前景出发: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民族、革命的大义已经担负在肩,红船,在革命风潮的承托中溯流而上。
四、立高义 擎起红旗
历史的天空如白驹过隙,在回首时风烟散尽还复来。
掀过1923年大革命的一页,走到抗战胜利前夜,13年弹指一挥间。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历尽磨难,从工农红军的苦斗、国共合作的破裂,严酷的白色恐怖,一路走到国内革命形势面临驱除日寇的胜利、却驱不走内战阴云的最严峻的考验。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第1页,几个大字赫然写着: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冲及在第二卷开头,一言以蔽之:在近代中国一切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华夏土地上的践踏,让民心在战争中不知不觉逆转,人们看到的是国民党政府在战场上的无能、溃败,看到的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至关重要的一役是赢得了民心所向,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政治上走向成熟,局面上日益充满活力。
至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的延安,形势趋向明朗了。“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战后中国,共产党的设想是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这一次大会修改的党章,由刘少奇主持,连续三天进行专题讨论。在党史中,七大修改的党章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一部党章。”
党章在修改中增加了总纲,开宗明义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这条昔日漂游在嘉兴南湖的红船,已经高挚起自己的大旗,浩浩荡荡驶出港湾,为迎接新中国的到来绽放出最耀眼的锋芒。
五、重启航 时代洗礼
“革命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先生在世纪之初就预言了中国革命永不停歇的时光之船。
史册上20多年匆匆又过。一道又一道关隘,一个又一个节点。苦难过后也不能磨灭曾经的创痛。
1977年的北京。政治气氛紧张而严峻。这种变革,不是流血中的厮杀,而是在思想的混乱和激变中,历经了十年文革痛苦挣扎后的复位。
此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员人数已达1501名。作为执政党,我们不能避开这段回归正确道路上的徘徊。
“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国陷入治国、治党思路的混乱当中。1976年,当十年的灾难终于以粉碎“四人帮”的阴谋而迎来新的契机,人们奔走相告,以各种活动表达自己心中阴霾尽散的兴奋。
大家走上街头,高举着自制宣传画和大幅标语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人民喜洋洋!”
天安门广场上红旗如林,彻夜欢庆。人们载歌载舞,开怀畅饮。
诗人郭小川狂喜而酩酊大醉,以至于不慎引发火灾,以结束生命的意外方式“庆祝”了新中国在重正航向道路上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一个错误的结束代表着新时代的开启。1977年8月12至18日,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大,肩负着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人民的渴望,大家在拭目以待。这次大会,由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新党章修订在正确的道路上迈进了步伐:
提出20世纪末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和目标。
党的指导思想、民主集中制原则、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党员八项要求、三大作风等等表述都代表着全党、全国人民推动我党向“拨乱反正”的正确路线上迈进的决心。
但是,毕竟粉碎“四人帮”还不到一年时间,秩序上各项混乱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消除。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影响,尤其是平反冤假错案上的停滞不前,1977年12月10日,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提出“两个不管”:
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和批准的,都要改正过来。(《宋任穷回忆录》续集)
新的全国党代会,新的党章,尽管是在“徘徊中前进”,但在重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路线的关键时刻,为扭转思想氛围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征程作出了贡献。1978年12月18日,在党的十一大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等一系列正确决策,使这次会议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82年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又以修改党章的形式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遗留的“左”的错误,进一步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六、创新章 驶向未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写到了二OO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整整一百年。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全书满怀期待地收篇:
“新年钟声响起了。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肩负着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同全世界人民一起,告别二十世纪,大步跨入新的二十一世纪。”
正如金老在书的末尾处所寄语和期待的,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红船满载着中国人民追寻民族复兴和美好愿景的梦想,从未停息。
二十一世纪开端至今,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在党十八大上,对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现行党章作了第16次修订。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指出:
“党章修改的历史,是我们党91年伟大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展示。”
十八大修订的党章,体现了全党意志,集中了全党智慧,把新世纪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面貌体现在对全体党员的要求中。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创新的世纪姿态迎接挑战、驶向未来。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仅要学党章,更要知党史,了解每一条章程表述的丰厚历史内涵。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四个铁一般”的要求底气从何而来、自信从何而立,相信学好、读通本世纪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风雨史卷,更能明白其中深义。
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给予我们的是多重精神滋养,阅卷后带来的不仅是“感叹”、“感慨”,而是更有效力的三层提升:
第一层境界提升是学。《礼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是第一位的,唯学才能达到广博,而后才能问、思、辨、行。而学史正是给予我们这样一条通往明辨笃行的必经之途。
第二层境界的提升是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史后掩卷深思,思已思人,思时代所赋予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新责任、新使命,这才是学后的反刍和吸收。
第三层境界的提升是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能够从通读一部史卷中学、思、鉴,以知古鉴今,才能摆脱樊篱,拥抱时代,不断开拓思想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作者:李新慧 该文获校院第二届“书香黄华园”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